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扎实推进公共基础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,提升育人实效,化学工程系公共基础教研室于2025年6月4日下午在2号教学楼303会议室组织召开了主题为“深挖育人元素,赋能公共课堂——公共基础课程思政融合路径探索”的专题教研活动。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计算机、政治、体育、物理等学科全体教师齐聚一堂,共同研讨思政元素融入公共基础课的有效策略与实践路径。
活动的核心环节是精彩的跨学科案例分享与研讨:
英语组沈晓霞老师以《职场英语沟通》单元为例,展示了如何将“职业诚信”、“跨文化尊重”和“团队协作精神”等思政目标巧妙融入商务邮件写作、电话礼仪和会议讨论等场景教学,引导学生理解国际交往中的中国立场与文明素养;数学组陆小峰老师结合《函数应用》内容,分享了如何利用“中国高铁建设里程数据”、“本地经济发展统计图表”等真实案例,在讲解函数模型建立与分析过程中,潜移默化地渗透“国家发展成就”、“科学精神”和“数据分析服务于决策”的理念;计算机组汪毅老师聚焦《信息安全与网络道德》模块,探讨了如何结合反诈宣传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观、法治观和国家安全观,培养“负责任的数字公民”;体育组齐敦杰老师则从体育精神切入,阐述了如何在体能训练和团队竞赛中强化“规则意识”、“拼搏精神”、“永不言弃”和“集体荣誉感”,将体育课堂打造成锤炼意志品质、涵养家国情怀的生动课堂。
在自由研讨环节,与会教师围绕“如何避免思政融入的标签化、生硬化”、“如何在专业课需求背景下强化公共基础课的思政支撑作用”、“如何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”等核心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。大家一致认为:
1.“润物细无声”是关键:思政元素应自然融入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活动设计,避免“两张皮”现象。
2.“结合点”是核心:要紧密结合学科特点、学生专业背景和生活实际,寻找鲜活的、有说服力的思政结合点。
3.“教师主导”是保障:教师自身需提升思政素养和育人意识,做学生为学、为事、为人的示范。
4.“协同育人”是方向:各公共基础学科之间,以及与后续专业课之间,应加强沟通,形成育人合力。
活动最后,组长对老师们的积极参与和精彩分享表示感谢,并进行了总结。她指出,本次教研活动主题鲜明、内容充实、研讨深入,达到了预期效果。她要求全体公共基础课教师持续深化认识,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极端重要性。并将本次研讨的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案、课件和课堂实践,在每一堂课中落实思政要求。另外要加强资源共享,教研室将建立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库,促进各学科间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。在不断的反思中深化教学改革、提升育人质量。